02-23632057,02-23632105

仁醫仁術,視病如親

Integrative Medical Care

針灸療法在自體免疫性疾病治療中所扮演的角色

摘要

  根據健保署的統計,台灣罹患自體免疫疾病的人數有年年成長的趨勢,已有10.5萬人因罹患需終身治療之全身性自體免疫症候群,並且屬於重大疾病的分類。在目前西醫藥的治療上,因為自體免疫性疾病的症狀複雜且變化多,許多疾病是無法治癒的。例如:類風濕性關節炎(RA)、紅斑性狼瘡(SLE)、修格蘭氏症候群(Sjogren's Syndrome)等等。吾人依據中醫針灸理論為基礎,結合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系統(neuroendocrine-immune modulation, NIM)[1] 之現代西醫理論為輔,運用針灸療法為手段,幫助許多病患改善其疼痛、發炎狀態,甚至免疫指標的改善。使用針灸來治療本病有許多優點,例如幾乎無副作用,和西醫藥的治療沒有化學作用上的衝突,治療費用不像生物製劑那麼昂貴,等等優點。但也有其侷限性,有時仍要配合中藥處方的治療使療效及恢復的速度達到更好的境界。

關鍵詞:中醫、針灸、自體免疫、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

通訊作者 : 方志男
聯絡地址 : 台北市中山區長安東路二段230號6樓之1
電話 : 02-23632057
E-Mail : chihnan1013@gmail.com


壹、前言

人體免疫系統是體內防禦機制的一種,其會針對外來侵入的病原如細菌或病毒,繼而產生抗體來攻擊,此行為模式可以保護身體對抗外界病源的侵襲。但在某些情況下,免疫系統因失調而無法分辨敵我,進而對自己正常的細胞產生自身抗體(Autoantibody),結果造成身體的傷害而罹患所謂自體免疫疾病(Autoimmune disease)。
1、 自體免疫性疾病概說
自體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是指人體異常的免疫反應攻擊正常細胞所產生的狀況[1]。目前發現的至少有80種這類的疾病[1]。幾乎可發生在身體的任何部位[2]。常見症狀包括發燒、感到疲勞[1],並且症狀經常是斷續式的發作[1]。
 病因通常不明[2],但有些情況下可由感染或其他環境因素所誘發[1]。一般常被歸類為自體免疫性疾病的有乳糜瀉、第一型糖尿病、瀰漫性毒性甲狀腺腫(格雷夫斯症)、發炎性腸病、多發性硬化症、銀屑病、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全身性紅斑狼瘡[1]等。自體免疫性疾病透過各種機制引起發炎現象,此發炎現象對發生異常免疫反應的組織會造成損傷和破壞,改變器官的生長或功能[2]。
 治療的方式取決於疾病的類型和嚴重程度。大多數的自體免疫疾性疾病目前尚無法確定可完全治療,因此治療方向以緩解或控制症狀為主。抑制身體自體免疫反應過抗的狀態,以利患者身體免於持續的損傷和破壞。傳統的治療方式有: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糖皮質激素、抗風濕藥物(DMARD)、單株抗體等等。
2、 中醫在免疫性疾病淵源沿革
(1) 「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此表明非特異性免疫防病的思想。
(2) 明代《痘疹世醫心法》:「至於疹子則與痘疹相似,彼此傳染,但發過不再發耳。」此表達特異性免疫及終身免疫的觀點。
(3) 清代葉霖《沙疹輯要》:「將輕症患兒的疹子刺破後,以棉花沾其血,貼敷於接種者臀部或塞入鼻腔內,種疹後發病的患兒病情較輕。」此表現出人工免疫法概念。
(4) 漢代《金匱要略》:「正月勿食生蔥,令人面生遊風。」《証治要訣.發丹篇》:「古名一云癮疹,有人一生不可食雞肉及獐魚動風藥物,才食則丹髓發。」此表明過敏之說。

(5) 中醫免疫的物質基礎:
1. 肺主氣屬衛,外合皮毛。肺氣充足則開合正常,外邪不易侵入。故肺為抗禦外邪的第一道屏障。
2. 脾主運化,主肌肉四肢,主統攝血液,為後天之本,為生化之源。脾的生化為衛氣、元氣免疫功能提供物質基礎。
3. 腎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腎氣激發身體各組織器官的生理活動,生長發育為免疫之本。
4. 肝主疏泄,主情志,疏達一身氣機,使機體活動正常,精神平衡可以使免疫系統活動正常。
5. 心主神明,主管人的精神、思維、意識活動。使機體保持內外的統一,維持免疫系統、神經系統間的平衡。
6. 人體是一個以臟腑為核心,通過經絡作用來建立有機聯繫整體。經絡是發揮免疫作用的樞紐通道,使各個臟腑的生理功能協調,陰陽平衡,進而發揮正常免疫功能。
從以上的分述,表明中醫的五臟及經絡的生理功能論述出免疫功能並非由單一系統完成,而是整體互相效力所完成的,這就是中醫學的特色。
3、 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網絡(3)
  20世紀70年代,Besedovsky提出神經-內分泌-免疫調節網絡學說(neuroendocrine-immuno-modulation, NIM)。認為神經、內分泌、免疫三大系統可通過神經遞質、激素和細胞因子傳遞訊息,形成整體調節網絡。NIM網絡的調節是雙向的。由神經、內分泌系統對免疫系統的調控稱為下行通道;中行通道是以胸線為橋樑,作為免疫-內分泌器官與神經系統的聯結物,構成神經-內分泌-胸腺軸。
  神經內分泌系統主要通過神經遞質和激素作用於免疫系統,下丘腦-垂體軸是神經內分泌系統的整合中樞。胸腺、骨髓和脾臟等免疫器官有交感、副交感神經分佈,這是免疫系統受神經系統調節的物質基礎。此外,下丘腦還可通過對體溫、物質代謝、睡眠周期的調節,間接影響免疫系統。
  近20年來,發現許多免疫活性產物(免疫遞質)具有神經內分泌效應,可直接作用於下丘腦、垂體或外周內分泌腺。免疫細胞可產生激素樣物質,且許多免疫細胞表面有神經遞質或內分泌激素受體,從而使免疫系統和神經內分泌系統之間具有雙向調節作用。
  綜上所述,神經系統、內分泌系統、免疫系統之間通過共用一套信號系統而形成一個網絡系統。這系統應用於臨床,將有助於重新認識一些神經內分泌疾患、精神心理疾病、傳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和腫瘤,為治療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4、 經絡系統和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的融合(4)
  經絡系統把人體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脈等組織器官聯絡成一個統一的整體。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則主要是過神經遞質、激素、免疫活性分子和細胞膜相應受體等相互影響和作用進行雙向調控,達到整體行為的協調平衡穩定。
  經絡系統在人體中是一個獨立的系統與其他系統有聯繫,也有區別。腧穴是信息的反應點和接收點,經絡系統主要輸送和傳佈信息。眾多的研究證實,針刺導致鎮痛的效應,是由於激活了內源性鎮痛系統,釋放出大量的中樞遞質,這些遞質除了鎮痛作用外,還作用於機體的免疫系統,促進或調節人體的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並且針刺可以緩解胸腺退化或萎縮,提高淋巴細胞轉化率;誘使淋巴細胞產生干擾素,促進白血球介素升高等。
  綜上所述,經絡系統和神經內分泌免疫系統的融合觀念和實質的關聯作用提示我們,針灸可以對免疫系統產生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說,通過針灸刺激某個具體的腧穴,感傳進入經絡網絡,影響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使之相互傳遞信息,交流物質,以積極的發揮免疫調節作用。
貳、臨床治療自體免疫性疾病的思路
(1) 自體免疫性疾病在中醫的觀點來看是屬於一種體質病,並不是從症狀上看的局部病或單一器官病。
(2) 自體免疫性疾病多呈現炎症的臨床表現,所以具備熱性體質並且虛、實兼備。
(3) 在治療上需注意是否為本態或是西醫治療中。如果接受西醫治療並且補體低於參考值,此時才能使用補益治法,否則易使炎症的本質惡化。
(4) 雖然五臟六腑都對免疫系統具有重要貢獻,然而通過神經內分泌免疫網絡的理解:精神神經系統是人體整合、發放信息的中心和樞紐。大腦皮質、下丘腦、垂體是重要的部份。因此,在治療自體免疫疾病的過程中,除了抑制炎症的發展外,對於情緒,精神狀態的調整是必要的。因此心經、肝經、膀胱經穴是治療取穴的必要選項。
(5) 面對自體免疫性疾病必須辨證和辨病相結合,並且參考西醫客觀檢查數據作為治療預後的佐證,儘量不要落入見病治病、頭痛治頭的陷阱中。

參、結論
近年來自體免疫性疾病的發生越來越多,而且表現也越複雜。西醫對於此類疾病的治療多以抑制免疫力的方式來控制疾病發展,但常常見到控制的效果不佳或是所使用的藥物因長期使用對病人產生不良副作用反應而使病人陷入兩難。吾人經由臨床上的實踐經驗建議在西醫治療的過程中配合中醫藥及針灸的治療,相信可以帶給病人安心、放心的療效。

肆、参考文獻.
I. Autoimmune disease fact sheet. Office on Women's Health,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16 July 2012 [5 October 2016]
2. Borgelt LM. Women's Health Across the Lifespan: A pharmacotherapeutic Approach. ASHP, 2010: 579. ISBN 978-1-58528-194-7
3.中西醫結合生殖免疫與內分泌學 羅頌平、梁風珍主編,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06 p.85-89
4.針灸舆免疫 駱永珍等主編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 p.281-324


【內容來源或主要科學文獻依據】醫師自行發表
【轉載本文請取得原作者同意】

總瀏覽人次: 網頁計數器